
《雜阿含經》卷四十一云:「若能敬戒,則名善人;若毀戒輕戒,是為下劣。」 佛陀對「善惡」的判準,不在口說佛理、講得動聽,而在是否敬戒守戒。制度與戒律,是修行人自我清醒的選擇,是佛陀為眾生所設的依止與保護。真正的平等,是人人能依戒而行,而不是任由我慢與慾望引導修行。
《雜阿含經》卷四十一:「若能敬戒,則名善人;若毀戒輕戒,是為下劣。」
「敬戒」不是出於恐懼,而是一種自我清醒的選擇。
佛陀說:凡能敬戒者,是善人;輕視戒律者,是下劣之人。
這句話給了我們明確的修行指標——
並非你是否懂得佛理,或講得多動聽,
而是你是否願意對制度、對戒律,保有敬畏之心。
敬戒,不是因為別人盯著你守,
而是因為你自己選擇清淨,不願放任欲望與習氣引導人生。
制度正是讓這份選擇變得有依、有序,
讓每位修行者都能在清淨中被平等看待。
願我們都能敬畏所立之戒,
因為那是佛陀留給我們最深的智慧與保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