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十誦律》卷二十二記載:「若無戒律,眾則亂,亂則無僧,無僧則法不住。」真正的平權,不是人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而是人人在制度中各安其位、各盡其責。戒律讓僧團有次第、有清淨,平等才不流於混亂。當「平權」被用來挑戰戒律與制度,那已不是佛法的平權,而是一種破壞秩序的語言假象。願我們記得,真正的平等,從承擔與敬戒開始。
《十誦律》卷二十二:「若無戒律,眾則亂,亂則無僧,無僧則法不住。」
平權,是現代人嚮往的價值;
但在佛法中,真正的平權,不是人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
而是人人都在制度中各安其位、各盡其責。
佛陀早已指出,若無戒律,僧團將陷入混亂,
失去了次序與制度,平等將變成混亂,慈悲也將變成混淆。
制度不是壓抑個體的自由,
而是保護每位修行者都能在平等中被尊重、在修行中得成就。
當「平權」被拿來攻擊制度、挑戰戒律時,
那已不是佛法的平權,而是一種破壞清淨秩序的語言假象。
讓真正的平等,不是從「打破」開始,而是從「承擔」出發。